巩固经济稳增态势 坚定发展信心决心
蔡先生为人慈祥诚恳诚于中,形于外,没有任何造作。
(注:《周子全书卷二引》)这是认为,体用一原是从理这一方面说的,理有体用,即理为体,事象为用,理中就有象,此即先体而后用,举体而用之理已具。他进一步论述说:盖合而言之,万物统体一太极也。
卦爻辞之理为体,其事为用。如果以周敦颐为道学的创始人,这说明道学哲学体系的建立,是同易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。如昼夜之间,昼阳而夜阴也。他解释说:自太极至万物化生,只是一个道理包括,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。无极之妙,指太极之理没有形迹。
《通书》又称为《易通》。理是体,象是用,有其体便有其用,体用不相分离,亦无所谓先后,理与象融合在一起。另一方面,仁则生矣,仁心又是完成自然界生命创造的关键,这正是仁的根本意义。
虽然不同,但道理是相通的,这是理解人与万物之间的异同关系的基本出发点。天地生物似有个物事在其中发生作用,就是讲生物之心即生意。这些在过去的文化框架内无法解释的事实,用朱子的学说是完全能够解释的。朱子说过:人之本心,其体廓然,亦无限量。
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利,而在于如何得到利。朱子说: 凡人之能言语动作,思虑营为,皆气也,而理存焉。
气是时空中的存在,能凝聚生物。只就自家身上求之,都无别物事。物受天地之偏气,所以禽兽横生,草木头生向下,尾反在上。今如此混然说做一体,犹二本,那堪更二本三本?[90] 程颢也反对混然一体之说。
看来,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。知觉运动,人能之,物亦能之。这不是一体与同体有什么不同,这是理解上的不同。问:程子谓:‘天地无心而成化,圣人有心而无为。
为仁义,为礼智者,此理也。生意是活物,生长发育,活泼泼地。
[57]《大学补格物致知传》,见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7页。虽寻常昆虫之类皆有之,只偏而不全,浊气间隔。
在过去的研究中,我们只从概念上解释朱子的理气论,很少关注其生命意义。如动物,则又近人之性矣。这个心就是天地生物之心,人与鸟兽草木是一样的。理作为生物之客观原理,是无形体、无渣滓的,是纯粹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而是为了人的利益而毁坏自然界的化育,那么,其后果将是严重的,朱子已经预见到这种严重性,则山崩川竭者有矣,天地安得而位。朱子之所以将格物穷理最终归结到从自家身上求之,就是在肯定万物的生命价值和生存发展权利的前提下,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,对自然界的万物尽伦理责任和义务。
从语言表达上理气虽然可以分说,而且各代表一定的意义,这是分析地说。但是,朱子承认,人心之灵,莫不有知,而且无不知,无不能,知者知其仁性(统言之为仁,分言之有仁、义、礼、智),能者能实践其仁性,动物则有极大的限制。
格物是从知上说,爱物是从情上说,知情都是从心上说,二者是合一的。体者,乃是以人而体公。
[10]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。[43] 这就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与动物其所谓同然者,故不得而异[44],即不仅在一般生命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,而且在道德的层面上具有同一性。
《易传》提出穷理,《大学》提出格物,朱子之所以更加重视《大学》,不说穷理,只言格物,就因为只能在物上求理。但是,以万物一体为最高境界,则是两人共同的。格物之学的实际意义,就在这里。朱子通过对理气关系的论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。
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,不能因其特殊性而否定其普遍性。恕者推己,不仅要推之于人,而且要推之于物,使万物能被其泽。
天下未有无理之气,亦未有无气之理。二、人与万物之异同 自然界的万物是丰富多样的,由此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世界。
而致知则是将此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中去,使其完全实现。[106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。
为什么要穷理呢?原因有二。[114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六。所谓‘公而以人体之者,盖曰克尽己私之后,就自家身上看,便见得仁也。但是,这种知并不是人人都能明,因此要通过格物而发明之。
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,则因其理之自然而应之,便见合内外之理。才少有私欲蔽之,则便间断,发出来爱,便有不到处。
万物一体是整体和谐,包括家庭(亲亲)、社会(仁民)、自然(爱物)。他对程颢的万物一体是非常欣赏的,而且赞叹不已。
其实,所谓理之偏全,并不是理本身有偏全,如果理本身有偏全,就不是普遍原理,没有普适性。一是在事物上发现吾心之知,也就是将心中之知推广到事物中,这是致知之事。